【内容导读】婴幼儿血管瘤,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,由中胚叶的正常血管组织过度增殖所致。婴幼儿血管瘤好发于头、面、颈部,其次为四肢和躯干。发生率在新生儿中为1.1%~2.6%,约有30%在出生时即可见到,通常在出生后2周或4周时缓慢生长,因而1岁时的发生率为10%~12%。
婴幼儿血管瘤临床可以被分为: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、婴幼儿鲜红斑痣、婴幼儿毛细血管瘤、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、婴幼儿混合型血管瘤。类型多样,每种类型的症状又千差万别。因此,很多家长朋友很难真正辨别每一类型血管瘤。
常见的血管瘤类型及症状表现:
第一,毛细血管瘤:
(1)鲜红斑痣
【概述】又称葡萄酒斑,是毛细血管瘤的一种,较为常见,属于血管畸形。
【常见人群】婴幼儿,大多为女婴。
【症状表现】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畸形,常发生于颜面部或口腔粘膜及颌骨,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红斑(鲜红斑痣)或组织增生样斑块,初期鲜红斑痣在身上的表现主要为点状性的红斑,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,面积会逐渐增大。
(2)草莓状毛细血管瘤:
【概述】:属于毛细血管瘤的一种,因形如草莓而得名。
【常见人群】:婴幼儿
【症状表现】:起初为小的红色斑,与鲜红斑痣类似,后病变增长,微高出表面,色鲜红或紫红,边界清楚,因其形状如草莓,故称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。
第二、海绵状血管瘤:
【概述】:由扩大的静脉管或窦腔构成,病变隆起于皮肤或粘膜表面,并向深部组织扩展,多见于面部及口腔黏膜深部。
【常见人群】:女婴多发
【症状表现】:透过皮肤可见病变呈青蓝色,形状不规则,表面高低不平,柔软如海绵样,压之可缩小,压力去除后立即恢复原状,头低时增大,可摸及硬结状静脉石,穿刺可抽出血液,可累及颌骨,可影响面容,引起面部畸形发育和功能障碍。
第三、蔓状血管瘤:
【概述】:是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的脉管畸形,较少见,约占血管瘤的1.5%。多见于四肢,口腔颌面部
【常见人群】:婴幼儿
【症状描述】:病变区皮下扩张血管呈迂回曲折蔓状,表面皮肤呈暗红色,听诊时可听到血管搏动或震颤的杂音。
第四、淋巴管瘤:
【概述】:是扩张的、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,内含淋巴液、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,好发部位为舌、唇、颊、颈。
【常见人群】:多见于儿童及青年,但也有迟发者或老年发病。
【症状描述】:为一种多房性囊肿,壁薄,腔较大,内含淋巴液,柔软,边界不清,与黏膜、皮肤无牢固性粘连。多发生于颈部后三角区,称张力性包块。呼吸及咳嗽时包块张力加大。发生在腋下、胸腔或腹腔,可引起呼吸障碍。无感染性损害时,透明试验可透光。左腋下和左侧胸部巨大包块时,瘤体边界不清,囊性,胸部变形。
第五、混合型血管瘤:
【概述】:一般是毛细血管瘤、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,两种或多种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,比较常见。
【常见人群】:婴幼儿
【症状描述】: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,与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,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,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,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,形成隆起的包块,形态不规则,多见于面部及四肢。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,以至于眼睛、口唇、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,可引起呼吸、饮食、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。
作为婴幼儿皮肤的“定时炸弹”——婴幼儿血管瘤,不仅类型多样化,症状也各不相同。因此,在针对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时一定要分型分诊、对症施治。
【温馨提示】婴幼儿血管瘤严重的影响到了孩子的未来,早发现并选对有效的治疗方法,婴幼儿血管瘤是可以治疗好的。